广州封了,我疯了。

不知道何时开始的,又从何处爆发的。对于在广州的普通人,平时几乎不会关心这个问题,有或者没有病例几乎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就像西部众多省会被封在家里的人们一样,有或者没有病例都不会解封,不必关心。

但是不知道怎么了,对疫情的关注顺着郑州、兰州、呼市就到了广州。原来已经日增 500 多例了,白云机场因此取消 888 架航班。那时还能谈笑风生,一方面怀疑其他城市常态核酸的检测能力和效力,另一方面还在夸广州,如果说有 500 例,那就真的有 500 例,1 例不多 1 例不少。最多是关几个门、停一下堂食、查查核酸,还能怎么样?

但是,大意了。我想上海人在 3 月时候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可旁观了上海的悲剧之后,我还敢这么想,是广州在疫情的处理上实在是太值得信任了 —— 直到海珠封岛那天。

就像春天看上海的感叹一样,这次发在了广州身上 ——“这可是广州啊。”


“这可是广州啊。” 是什么意思?

不妨先回忆一下,也是前阵子我才想明白的,“那可是上海啊” 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在公民社会被破坏的进程中,最基本的市场化 - 法制化 - 国际化也被动态清零了,再加上看到繁荣变成荒芜、看到生机变成死寂…… 上海死了,死在了那个春天。

而在上海死之后,我就有了一个观点:广州成为了 “中国唯一的城市”。

这个观点有点惊世骇俗了,从经济数据、产业结构、城市建设、文化产业、消费水平甚至自然气候都有一大堆的槽点,这个唯一从哪来的呢?就是从城市本身来的。

不封区静默、不强制核酸,就是广州撑得起唯一的理由。(在我能想起来有资格参选 “城市” 评选的地方应该只有广州符合。)这就是城市啊,或者 “城市”(指大城市),城市的基本和一切,自由、流动,流动、自由。若没有了这两项,城市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所有的 CBD 都不该建了,都建成一边是生产区一边是生活区国营工厂就好了,有序、固定,固定、有序。

但是,就在 11 月 4 日最后的半个小时,海珠区静默了,3 天。

我心凉了,为广州打破了这个我赋予的这项荣誉背后的意义,也为人们(和自己)未来的命运担忧。封控就像病毒,一旦开始,绝对不会停。

果然,在鹭江城中村每天数以万计的将外来的工人转运走时,海珠的静默又悄悄加了 4 天。

果然,在海珠的静默悄悄加了 4 天的时候,番禺也突然宣布静默了。

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是荔湾,或是白云……


“这可是广州啊。” 这句话到底包含了多少对于广州疫情政策的肯定、信任与对当下现状的困惑。

其实,让我说清广州这么多城中村和密集的老城区,到底是怎么防疫的,我也说不清。我只能猜,政府务实有效率,人民务实且配合。也有可能,是幸运,即使散发疫情不断,都没在最关键节点爆发,通过早期快速处理能够解决。

当然这次疫情最中心的了连片城中村确实不一般,一条产业链串起了从西向东十个城中村,我无法向任何一个没到过海珠的人介绍这个地方,抽象的说,有点像 “城中村版花果园 [1]”,可以列为城建的另一个 “奇迹”。


话说回来,这样的地方爆发疫情,也就只有广州政府才能有办法,所以在转运之时我并不意外,在对其中的工人表示同情之时也希望这是能让全市尽快恢复正常的办法,但是……

如果广州政府和广州人民都不能 “以最小的代价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那我真的不得不怀疑,不,是有充分的证据来怀疑总方针和总策略了。

想起来,那还是 2020 年,在高考之后和至好的老师聊天,探讨疫情到底对我们这届学生带来了什么影响。当时的回答真的是轻飘飘的(好像是还没出分),我说让我第一次能够静下心来,去平静的思考并且经历一些事情,并且有一点随遇而安而非可以追求的心理状态,我觉得还挺好的。后来出分了,才发现疫情其实已经改写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想想自己也是,放弃了读社会学的想法也是因为疫情。

现在再看,还是我们那届学生,的大学生活,始终在危机状态中度过。当社会的确定性低到几乎只剩下短时间内不会再好这一件事,当行动被限制,当校门挡住了社会的资源,当申请表成为各方免责的皮球…… 学生变得不安、变得短视、变得庸俗、变得焦躁…… 理想何以展开、理性又怎么培育?

我有时候会被其他人文社科学者指责没有逻辑,尤其是在对于社会的分析上,我最初感到很奇怪,因为 “逻辑” 的分析对于现实毫无解释力。后来我发现,这不是其他人的问题,也不是我的问题,是这个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就没有一天按照逻辑去展开的,或者说它的 “社会逻辑” 是反 “理性逻辑” 的,而真正的知识却必须由理性逻辑来串联。再顺着想下去,我发现一种抗争思维早已深深植入我的大脑,这对于学习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需要走很多弯路后才能修正到一个正常的探索知识的过程。

疫情对我们这届学生有什么影响?两年后再回答这个问题,答案会可怕的多,它会成为刻在生命里、影响思维和决策的大事。有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我想放在这也许合适:“毛泽东思想对很多海外民运人士产生了深刻影响”。


前阵子在小红书看到一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人问,为什么身边人知道她拿 PRC 护照都很惊讶而且鄙夷,我很想去评论:因为你没在 PRC 生活过,不知道这种屈辱。对,就是屈辱,我作为一个中产小屁孩都会感觉到的屈辱,强迫每一个人吞下,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的作为。

我想这也就是那句 “没有下一代了,我们就是最后一代” 振聋发聩的原因。

前段时间我已经打定主义离开这里了,等到中国人能够挺直腰板做公民的时候再看看,但是我又很难割舍掉与这里人民的情感,也是反思如果不依靠家庭的支持又何以离开呢?但我想通了,如果我不能走,我一定会是站到最后的人。我没有抛弃任何责任,无关我的去留,都需要同胞们站起来,至少愿意站起来。

无论是小粉红,还是恨国党都有一句名言,分别是 “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 以及 “什么锅配什么盖”,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不要做屈辱的、不安的、短视的、庸俗的、焦躁的、最后的人。


  1. 花果园是贵阳一个面积巨大、人口密度超高的迁建小区,被我称为难以想象的城建 “奇迹”,9 月亦被封控,发生多起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 ↩︎

评论